談談「時間管理」
如果你是「自由工作者(freelancer)」、或是「小小創業家」,或是現在正處於「進修階段」,待準備好後再進入專業領域好好一展長才,那麼,整天的時間該如何分配?什麼時候該工作、該讀書、學習,什麼時候該休息一下、吃吃飯,什麼時間該好好娛樂一下,絕對是個非常重要,也值得思考的事情。
因為,「好的規劃讓你事半功倍,不好的規劃讓你身心疲憊」
接下來,我就以我的經驗來加以分享。
簡單說明我覺得好的步驟是:
- 認真審視當下自己的「目標」「事情的屬性」「身邊的人」「自己的身體狀況」「其餘必要事項」
- 慢慢開始想出時間分配的模式,然後就開始實驗(不用一定要幾點到幾點幹嘛那種,有個譜就好)
- 若覺得哪裡不順,就停下來思考、調整
- 不斷實驗,直到找到自己覺得效率最好的那組模式
常常人們會以某段時間很不錯的結果,來思考可否以當時的時間規劃複製貼上,但如今我並不推薦這樣的方式。因為每個階段我們所面對的目標、身旁的環境、陪伴的人、同儕等等,都不一樣,我們能做的只有好好設想怎樣才是集合於當下眾多因素,適合的時間管理。
以我自己為例
比如,當年我記得我在準備大學指考,每天早上六點起床,十點睡覺,撇開中午晚上的吃飯時間外,就認真讀書。這樣子的效率讓我印象深刻,也考上自己還算滿意的學校。
於是在這段時間,我就常常想要以當時的作息,來讓自己再次進入不錯的效率。然而,隨著時間一天天的過去,我失敗了。於是我用以上提到的幾點來加以分析:
「身體狀況」:同樣六點起床,但現在的我七八點就會想睡覺,而且是沒有辦法抵擋睡意的那種。這樣的情況下,當然只能先補個眠,不然學什麼都沒有真的進到腦袋。
「其餘必要事項」:因為現在是自學階段,中午與晚上,我都有跑Uber Eats來賺點小外快。
「身邊的人」:而另外陪伴我的就是麗莎,他一邊經營部落格,一邊陪伴我學習。
「事情的屬性」:而我現在學的是要無時無刻在電腦上操作的「網頁設計」。
「目標」:學好網頁設計的技能(沒有明確終點,永遠學不完,只能設定目標去分段達成)。
這些的種種,都與大學指考時的「全職讀書」、「以書本為媒介」、「目標是考個好大學(有終點的)」、「學生的生活作息」,都完全截然不同,難怪我硬要再次使用起來那套時間分配,是如此的吃力。
早上起床的效率不好(會想睡覺),而且十一點就要去外送;晚上明明比較有精神,但為了隔天早起,硬是要八九點就趕快回家洗洗,滑滑手機準備睡覺。如果硬是加上吃晚餐的時間,其實七八點後的時間都沒利用到。
於是乎,我就開始在想「需要調整」這件事。慢慢的我想到:
麗莎和我都喜歡睡到八九點,那個時間起床對於我們一整天的精神是很有幫助(相對硬要六點起床);而且我coding明明就是天暗了比較有fu,也更有效率,晚上也有麗莎喜歡看的節目,讓他可以正常享受他的每日娛樂;另外我是一個很喜歡聊天的人,然而常常晚上想找麗莎聊天,卻因為她到床上就會很快入睡的狀況,所以造成一整天各忙各的,期待晚上再好好聊,卻又敗興而歸的狀況一天一天發生。
於是,我把「一早」與「晚上」的時間做些調整,還果真達到不錯的效果。現在我們早上就讓身體舒服的睡到八九點(自己的身體狀況)、然後愜意地吃個早午餐(生活娛樂)、開始外送(其餘必要事項)、下午晚上好好認真,晚上十一二點上床睡覺。實際上我的學習時間變多了,效率也更好了(因為精神狀態好,時間又對),我們倆每天都可以期待一早舒服的睡醒與愜意的早餐,也更多話了(麗莎在吃早餐時變得很好聊話很多)。
就發現,不同時期、不同目標、不同狀態的時間分配,絕對要「客製化」,才能生出最適合當下的時間分配。
比如我現在是個程式進修者,就該思考怎樣子coding會最有效率。而若是freelancer,因為只要把案子做完即可,時間都在自己掌握之中,也只要找出怎樣自己最有效率,不見得要循規蹈矩的朝九晚五。
當然,因為身邊的人大多還是上班,週一到週五工作,朝九晚五的作息居多。難免有時候會受到影響,覺得自己該「更正常」的生活、或工作。
然而,「絕對要意識到你們是『不同狀態』」。對於你「真正『正常』」的生活模式,是你那個世界的正常。不需要去參考完全跟你不一樣職業的「上班族們」,要也是參考其他的freelancer、自學者,都怎麼分配時間。
總歸一句:「別人的看起來不錯,但我們需要『最適合』我們的!」
希望在時間分配有些苦惱的你,能夠用力找出最適合自己,也許獨特,也許別人覺得奇怪,但是,對你最棒的時間分配,加油!